王阳明“四句教”,如此著名,到底说了什么?

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;

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--王阳明

 

商业是关于利害的计较;修行是关于善恶的计较。

意:所有的商业创意,或者是有利的、或者是有害的。

知:分析利害需要的是商业知识/经验,知识是实践的指导。

行:商业实践/经营就是做自己认为有利的事情,实践出真知。

从想法到知识到实践,商业是以利害反复度量自己的过程,而最终我们能得到的是对市场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。——市场基本规律是客观的、中性的,并没有什么利害之分。

所以说我们用不断的利害计较,认识到了一个没有利害的规律。

修行也是这样,只不过度量自己的尺子从“利害”换成了“善恶”。

“有善有恶意之动”——我们的每一个意念,都是有善恶之分的;

“知善知恶是良知”——帮助我们判断善恶的知识和经验就叫做“良知”,良知是行善的指导。

“为善去恶是格物”——修行就是践行那些我们认为是善的东西,善行出善知。

“无善无恶心之体”——意、知、行三者是相互促进的。用善恶不断的去考量这三个东西,最后就会到达一个无善无恶的境界。

这个境界佛家讲叫“空”。

慧能说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

空无一物,哪里容得了善恶。

老子讲叫“道”。

《道德经》说: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”

“仁”都被舍去了,哪里还有善恶的藏身之地。

守仁讲叫“心”。

临终时,弟子问王阳明“先生有什么要交代的?”王阳明说: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?

光明之境,自然再无善恶可分。

所以连杰说:“善恶是修行路上的计较,但终须被遗忘。”这就是王阳明四句教的意思。

为商,格之以利害;抛掉利害,一切暗合市场规律;

修身,格之以善恶;舍去善恶,心性可达澄明之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