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阳明心学:浮躁现世的心灵导师~

王守仁(公元14721528)字伯安,浙江余姚人。是中国十六世纪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军事家、书法家,世人敬仰的心学大师。

《明史》评:“终明之世,文臣用兵制胜,未有如守仁者。”

梁启超、蒋介石、陶行知、郭沫若、毛泽东等,他们对王守仁均十分敬佩。梁启超便著有《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》,蒋介石崇拜王守仁,败退台湾时把台湾的草山改为“阳明山”。

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王守仁 “知行合一 ”学说的影响,毅然改名陶行知,郭沫若也是王守仁的崇拜者,著有《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》和《王阳明礼赞》等文。

毛泽东受老师杨昌济的影响,也很佩服王守仁,“求是”的思想,原本典出王守仁。

为何称王守仁为“阳明先生”?

明弘治十二年(1499)王守仁考取进士,授兵部主事。做了三年兵部主事,突患肺病,以病告归,筑室四明山,号曰阳明洞。故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。

阳明“心学”:

 “心学”,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,最早可推溯自孟子,而北宋程颢开其端,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,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。至明朝,由王守仁首度提出“心学”两字,至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。

“心学” 的精髓

无善无恶心之体,

有善有恶意之动。

知善知恶是良知,

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“良知”是心之本体,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,这是“天理”,在“未发”之中,是“无善无恶”的,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。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,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,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。

当恶念抬头时,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,也就是“意之动”出现了错误,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,把恶当作善,把善当作恶,那么他的“良知”也会出现错误,从而“格物”也会误入歧途。这时就要反求诸己。

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。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,才能有正确的良知,才能正确的格物。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,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。

王阳明的本意是说,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经验界的,它不是具体的善的行为。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,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。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的善恶。

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。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人们不要去执著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。

王阳明主要思想体系还包括:"致良知"

"心即理""知行合一"

致良知

“致良知”是王守仁的重要伦理观点之一。是他根据孟子的“良知”观点加以综合、发展而创立的学说。(语出《孟子.尽心上》 :“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,其良能也,所不虑而知者 ,其良知也。”)其要点包括:

第一、良知即是天理。

第二、良知是心之本体。

第三、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改造。

心即理

“心即理”很明显地体现于王守仁的一个论断:“心外无物”。也正由此语,他被认为是中国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。

“心外无物”一说,与佛家的充满禅意的一段对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:“风动邪?幡动邪?” “非风动,非幡动,心动也。”“心学”与佛家渊源之深可见一斑。

知行合一

明武宗正德三年(1508),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,首次提出“知行合一”说。

所谓“知行合一”,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。“知”,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。“行”,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。

王守仁的“知行合一”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。

第一、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。

第二、以知为行,知决定行。

“知行合一”看似简单,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。在人们的实践中,普遍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——“知而不行”与“行而不知”。有些人有了方向,却没有执着的品质;而有些人可能有执着的品质,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,两者都难以获得成功。

所有的智慧都将在终点相逢,所有的智慧,描述的都是同一个东西。

这个东西,孔子称之为仁。

子曰:仁者爱人。而《大学》开篇,则曰:大学之道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
这个东西,孟子称之为取义。

义者,宜也,也就是你该做什么事,不该做什么事。该或是不该,其衡量标准,就是仁,就是善。

这个东西,佛家称之为慈悲。

禅宗则直截了当称之为善知识。知识的取向就是善,善的本身就是知识。

这个东西,道家称之为道。

老子著《道德经》,而对这个东西的性质表述,最终成为了品评人类品德的道德,这就是最典型不过的致良知,最典型不过的美

德即知识。

王阳明所做的,就是把孔子的话,把孟子的话,把老子的话,把苏格拉底的话,把柏拉图的话,用自己的语言,重新表述一遍: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